人民网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赵竹青)“自动化技术不仅是工业制造的‘骨骼’,更是数字经济的‘血液’。”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院士、理事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孟飞在日前召开的2025中国自动化大会上表示,站在“十五五”布局的新起点,自动化技术正面临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机遇。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有多深?作为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学术会议,2025中国自动化大会于10日至12日在哈尔滨召开。以“智能赋能,掌控未来”为主题,10位学者等来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35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和交流。面对新一轮科学革命和全球创新格局技术重构的背景,杨孟飞呼吁学术界“深入探索自动化领域,加强基础研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注重人才培养,努力实现从‘0到1’更多原创性转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名誉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表示,随着大规模语言模型和多模态学习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正在从理性与理性、理解与理解、理解与理解、理解与欣赏对齐、理解与理解的范式中涌现。f 对齐,对对齐的理解,对对齐的理解,能力,即“意图驱动的智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院士、中国科学院沉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于海滨分析了自动化技术在过去工业保障过程中的作用,总结了自动化制造系统的演变和发展,提出了艺术信仰生产系统的主要特征和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阐述了新一代自动化系统结构框架的演变和系统变化,并对制造自动化系统的设计理论、开发方法和应用范式进行了拓展研究。最后,制造自动化系统的革命性发展前景人工智能时代的软件令人期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院士、特聘顾问、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杰从生物群体高效自组织的内在机制出发,面向无人系统“感知-指向-调控-控制”的核心任务过程,系统分析了无人系统面临的科学问题, 实现协同进化和群体智能的出现。他将上述研究纳入了完整的自主智能无监督系统群体智能协同进化和出现的技术框架,从而提高了现实应用中的群体合作能力,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潜在的参考指南。王亚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特约顾问、湖南大学教授指出,智能机器人代表了机器人、医疗康复、特外科、智慧服务等领域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和技术制高点。大型模型为机器人注入了语言理解、视觉泛化和常识等关键能力,带动了前沿感知与控制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持续发展。机器人系统提供了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精确控制能力和智能交互能力,将引领机器人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除主题报告外,大会还设置了“体现传感与智能机器人”、“先进导航与智能信息融合”、“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关键技术”、“普惠机器人”、“先进光电”等36个平行会议。电子传感技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等主题,300余位专家学者分享最新学术动态。同时,会议首次举办优秀青年人才跨境交流会,设立青年科学家论坛、博士生交流会和学生作品发展论坛,为该领域发展注入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