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湖北承载着长江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等深厚底蕴。 “十四五”以来,湖北认真实施文化转型战略,加大力度推动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建设强省助力文化强省,展现出“可信、可爱、光荣”的中华文明独特之美。 随着“中华文明发现工程”、“中国考古”等重大工程的持续推进,中华五千年文明清晰起来,许多重要文物获得了情报。湖北历来是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新发布的荆州简牍以其丰富的历史信息,使荆楚大地成为探索中华文明早期形态的黄金地。 “十四五”期间,湖北在长江文明溯源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完成荆楚遗址传承发展工程,新增国家级考古公园3个,5个项目入选“考古中国”主体工程,连续四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荆州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杨开勇 馆长:我们发现了最完整的《楚简诗经》版本。我们有最早的礼乐乐谱。春秋方面,我们今天发布了一个重要的:楚文王首次跻身春秋五霸,然后楚简上有药方和字谜。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方钦:围绕长江文明进程等大课题,深入挖掘郧县人第三个头骨化石,深化对人类百万年历史的研究。我们围绕石家河、盘龙城、苏家龙等重点遗址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变革和现代发展,湖北将荆楚古老之美与时代新声融为一体。到2024年,湖北省博物馆年参观人数将突破500万人次,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第三、中部第一。国庆期间,随州博物馆打造编钟、礼乐沉浸式体验,年均接待观众1.3万人次或每天;云梦推出“展览+演出+剧本巡演”,吸引观众同比增长111%;荆州博物馆“马山一号楚墓织绣特展”平均每天接待参观人数超过2万人次。 记者秦静:这件战国“被子”是荆州博物馆在楚文化节期间首次展出的文物之一。 1982年在荆州马山一号楚墓未开,全名是淡黄色的龙飞凤蚕被。它不仅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绣品之一。同时,也放松了我们对古代时尚的理解。 游客马丽:丝织品历经2000多年的再现,还是非常了不起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湖北坚持用文化建设o 发展旅游业,以旅游弘扬文化,促进文化和旅游共同发展。在品牌建设方面,湖北整合推出“神武峡”和“红黄红”两大文化旅游轴,连续两年夺得长江文化艺术季桂冠,武剧“大码头”不断变化。产业规模上,“十四五”期间,全省旅游综合收入连续突破7000亿、8000亿、9000亿,今年有望突破“万亿大关”。国庆中秋期间,湖北省文化旅游市场表现良好。 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036.34万人次,同比增长12.9%。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65.3亿元,同比增长40.7%。武汉跻身中国十大热门目的地 订单量我同比增长20%;黄鹤楼、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等景区参观人数创历史新高。 湖北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冯伟:丰富我们的消费场景,扩大旅游产品的整体供给。游客抵达湖北后,将有多种丰富的旅游产品可供选择。这也是我们现在正在努力的一条伟大道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积累的文化特色,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也符合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他们最能超越国家,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湖北成为展示“可信的中国、可爱的中国、可敬的中国”的窗口:今年上半年,湖北共接待入境游客205.74万人次,占全年的54.89%。 “知音湖北”全球推广计划推出,中国文化旅游博览会、汉马、武汉等节庆活动相继举办,让世界看到荆楚之美。 英国游客巴雷特:三峡大坝是世界上非常令人惊讶的工程。 新加坡游客Harris Subuki:雾蒙蒙的秋景给这个地方增添了神秘感,让我高兴。 以诚信创新为根,以开放包容为灵魂的荆楚文化,不仅成为荆楚文化的象征,也成为中华文明的璀璨华章。面向“十五五”,湖北将继续用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蓬勃的传承创新,让京风楚云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征程上继续绽放光芒,为“为什么是中国”的问题续写更多精彩的湖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