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enruo公司研发人员对机器人进行调试。 。明年申请? ” 10月30日,当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格伦若的实验室时,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去年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当时年仅半岁的大壮虽然身高1.8米,能负重80公斤,但走路时摇摇晃晃,手臂协调能力也有问题。现在,“大壮”通过强化学习,不仅变得更加像人了,还可以它还集成了多传感器“智能眼睛”,可以在20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实现自主导航,只要说“大壮,跟着我”,听懂指令并明智地执行即可。包括高约2米、可承载重物的“大”机器人,以及高1.3米、适合研究和科学教育的小型机器人。还有轮子、四腿等不同形式,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合。从原型到产品家族,背后是快速成长的研发团队。 “总书记希望机器人不再是实验室样品,而是真正帮助人们工作。”武汉格伦若智能机器人公司项目经理陈艳说,“我们记住指令,跑得更快。”今年3月,格伦若将机器人业务升级为子公司,机器人业务团队从30多人迅速扩大到110多人。持续与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团队保持深度合作,在机器人关节模块等关键领域实现了充分自研。今天,“大庄”,共同开发由格伦若团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领衔的智能制造不仅走出实验室,还走进车站、学校、商场,成为湖北智能制造的一张新名片。眼下,他们正在多个岗位开始“实习”。在汉口火车站广场,四足机器人产品自9月起开始执勤,迎接新顾客、疏导人流。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也采购了格林若产品用于科研。很快,“无人食堂”预计将出现在光谷地铁站,“劳动者家族”机器人担任售货员。 “去年在省内寻找供应商很困难,但今年不再是问题。”陈艳表示,格伦若的成长见证了当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现在,我们的电子皮肤、电池、双目摄像头等关键零部件90%都来自湖北企业。”通过当地生态合作伙伴的优秀对接支持,近期商业化的格兰若人形机器人今年订单金额超过千万元,涉及文化旅游、科研、工业等领域。火热的市场订单不仅让企业将扩产提上日程,也让他们在江西、云南等地区设立子公司的计划加快了。”今年我们的订单量预计将达到5000万元,2027年的目标是1.5亿元。”展望未来,陈艳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