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期间,在湖北宜昌沿长江行走时,船上已看不到浓烟的景象。
“这是因为使用了岸岸的力量。”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岸电运营服务负责人李兴恒表示,宜昌段是长江流域船舶岸电试验区。该航线71个运营码头已建设岸电设施179套,为5.8万多艘船舶提供超过6000万千瓦时的清洁岸电,减少碳排放超过4.4万吨。
船舶甲板的变化是宜昌多年来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
它在河流中繁衍生息,在水中茁壮成长。素有“世界水电之都”之称的湖北宜昌,此前曾面临污染负担加重、“化工围河”等诸多困难。近年来,宜昌市大力布局清洁能源产业,立足“绿色”,向“新”发力,积极拓展和补充清洁能源产业链,实现从纯粹的能源生产地向清洁能源技术、高端装备和标准行业标准的转变。
开阔的土地、便捷的水路、丰富的磷矿资源是宜昌化工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天然禀赋。鼎盛时期,宜昌沿江沿岸有数百家化工企业,但生态环境压力始终很大。长江保护规划实施后,宜昌痛定思痛,决定打响沿江化工企业变革攻坚战。 134 家化工公司关闭、合并或搬迁。
这是湖北宜昌天天化工有限公司拆除现场(2018年4月30日拍摄,无人机拍摄)到)。新华社记者 肖一久 摄
这场战斗不仅是为了恢复生态,也推动了当地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宜昌决定升级传统化工产业,全力冲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目标明确,共同努力。宁德时代、广州天赐、新旺达等一批新能源龙头企业落户宜昌。 Ipdata显示,近三年来,该市已建成5亿元以上或在建新能源新材料项目81个,总投资超过3400亿元,锂铁电池产能达到70GWH。宜昌基本形成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使用、退役、梯次利用、资源再生的完整产业闭环。 2024年,宜昌电池新材料产业将实现产业化产值427亿元,年均增长70.6%。
长江两岸,曾经矗立的化工烟囱已被现代化的绿色工业园区所取代。宜昌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由于改造后,宜昌化学品回收集群中精细化学品占比由2018年的18.6%提高到2024年的47.76%,发展势头向好。
尝到好处的宜昌乘势而上,全力布局清洁能源产业,推动从动力总成到高端制造装备的产业水平迭代。绿色智能船舶制造是宜昌重点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纯电动船舶“长江三峡1号”、氢燃料动力船舶“三峡氢气船1号”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船型陆续建造、下水或下水。在宜昌投产。
“技术路线经过了多种探索,纯电、氢燃料电池、LNG(液化天然气)、混合动力等。”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熊祖茂表示,宜昌率先建立了以宜都、枝江、秭归、长阳四大特色园区为主体的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格局。
“长江三峡一号”纯电动旅游船结束后,国家电网宜昌供电公司岸电运维人员检查岸上设备(2024年5月23日拍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肖一久 摄
宜昌将把清洁能源优势充分融入计算能力、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今年4月,湖北首条“零碳货运走廊”——夷陵区长芦路一期工程投入三期建设。等操作。该走廊吸收磷石膏固废3000吨,探索“绿色开采-清洁运输-生态修复”新模式。 “以前矿石车冒出的烟挡住了阳光,但现在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夷陵区小西塔街道仓屋浜村村民胡兆勇悲痛欲绝。
这是2025年4月9日拍摄的湖北宜昌滨江公园灯塔广场(无人机照片)。该广场由旧码头改建而成,实施了岸线绿化等综合措施。新华社记者 肖一久 摄
绿色大数据和算力产业也在快速发展。以三峡坝区右岸的三峡东岳庙数据中心为基础,在当地扩建和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绿色零碳数据中心集群。截至目前,宜昌已建成总算力3500p,拥有计算机正在建设的汀电超过11,600p。今年数字经济产业规模预计将突破1000亿元。
新三峡水运通道建设即将启动,宜昌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这座滨江城市正在全力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记者李思源)